大家好我是曾蓋特^^
 

 

隋代時間雖然短暫,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承上啟下的時期,並且也是受波斯文化影響的時期。這時期的首飾裝飾手法仍沿襲早期的浮塑、手繪形式,裝飾風格仍顯簡潔,但已開始大量用金,而且在飾物造型上也有些許變化。


 

頸飾和胸飾:這時期頸飾和胸飾的造型開始註意形式上的統一。早期石綠、深褐色塊間隔的寬帶頸飾造型已極少出現,並且寬帶兩邊加了線飾,效果更加精細。在浮塑手法表現的胸飾中,早期第二種胸飾造型保留下來,中間浮塑的墜飾多為方環,肩部垂下的鏈繩從環中穿過,如同現代的絲巾扣飾,環內鑲石綠色翡翠。這種浮塑表現的飾物線條粗硬,有的與腰飾相連垂至小腿,加上比例粗大的方環,給人如同帶著腳鐐、枷鎖的感覺。 




隋代的頸飾和胸飾的突出變化體現在以金繪制的首飾造型上,此類首飾由粗細均勻的金線勾繪,如:420窟中菩薩的首飾分三層,第一層為頸飾,第二層垂至胸部,第三層垂至肚臍,在肚臍處打結後分兩股垂至膝蓋繞於背後。頸飾的正面底部斷開,兩端向上相對卷起,形成一如意形,中間還餘留空隙,造型獨特。第二層胸飾與第三層胸飾中間有一直線相連,在每一個連接處有一圓形花飾,內鑲石青色珠寶。 


 


臂釧沿襲早期的造型,正臂面圓環內鑲以大塊的石綠石青色珠寶。手鐲為兩個金質圓環。同樣為金質的耳環底部墜有一朵盛開的小花。菩薩頭冠為三朵火焰紋,火焰中心點以石青。 




隋代首飾的表現形式仍然簡潔,但在首飾相串聯的結構上更加復雜化了。而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金銀器藝術發展的頂峰。唐代經濟發展,人們熱衷於追求奢華享樂的生活,民族文化交流頻繁,西域遊牧民族素來重視制造貴金屬,薩珊波斯外來因素的影響也促進了唐代金銀器的發展。 

 


初唐的首飾已漸入輝煌期。頭飾、耳飾、臂飾、手鐲、頸飾、胸飾、腰飾,變化豐富、刻畫細致,多為大小均勻的聯珠串制造型。頸飾、胸飾、腰飾三串相連,而且特別註意頭飾、耳飾、臂飾、手鐲造型與頸飾、胸飾、腰飾成配套的款式。因此,初唐的飾物需以成套來表述。此時期浮塑的頸飾較早期刻畫更精細,特別是墜飾,造型以花朵和卷草為主,線條雕刻流暢。


 

在手繪的頸飾中,其中一款為早期石綠、深褐方塊相間形式的再次出現。頸飾下墜有金質圓珠和綠色流蘇。在頸飾兩肩處飾有半個花瓣形裝飾,垂下聯珠胸飾。胸飾在肚臍處飾有一六瓣蓮花紋,設石青、深褐兩色。花下垂有瓔珞,翻轉的三瓣葉生動活潑。三股聯珠垂下,中間一股配有圓形玉環,並結兩股飄帶垂至小腿間。兩邊的聯珠垂至環形玉佩下方,飾以綠色流蘇,三個飾物排列錯落有序。在綠色流蘇下又結聯珠,垂至膝蓋處結兩環形玉佩,下墜飾以珍珠流蘇,然後繞於背後。 




配套的頭冠,中心圓環內飾有發射形波紋線,分別填以石綠、深褐與頸飾相配套。圓環上頂日月形裝飾。冠兩邊飾白線勾畫的正面蓮花,兩枝婀娜卷曲的三瓣葉將兩邊的蓮花與中心圓環連為一體。在兩邊蓮花中還垂下兩瓔珞至耳後。從這種日月形頭冠造型上,我們看到了波斯王朝頭冠造型的再現,與服飾上的聯珠紋一樣,反映了隋、唐時期外來紋樣的滲透。 




耳環為白線小蓮花,三瓣桃形花瓣下垂瓔珞。手鐲為著土紅色寬帶,兩邊勾有精細的小聯珠。 


第二款:隋代繪金的對勾如意造型此時又有發展,金線為白色聯珠代替,兩勾嚴謹相連,而且對勾下還用白線勾畫精細的花形墜飾和珍珠的流蘇,花心為土紅色而流蘇為石綠色。頸飾兩邊有兩白線勾畫的小花,從中垂下聯珠胸飾。聯珠胸飾與頸飾款式一致,中心花形墜飾下飾瓔珞,分三股垂下,與上一款相同,中間一股配有圓形玉環,結兩股飄帶垂至小腿間。兩邊的聯珠垂至環形玉佩下方,飾以兩環形玉佩,然後聯珠繞於背後。此款腰飾是與服裝相連的,腰部系裙的腰帶中間處垂下兩股聯珠繞至背後,聯珠在兩胯側邊又垂下墜綠色流蘇的聯珠,流蘇依次排列,仿佛腰部繫一珠裙。兩胯部又垂下兩縷長至小腿的聯珠,並分別在大腿部、膝蓋處、小腿部對稱綴有流蘇,流蘇的顏色也有變化,為兩石綠間土紅,小腿處流蘇為深褐。 




頭冠白蓮花中嵌綠翡翠,四周飾卷草狀火焰紋,兩邊同飾嵌綠翡翠的小蓮花,中心垂下瓔珞至耳後。 


耳環為白線蓮花紋,手鐲以金邊外套細白邊,外圈為黑色聯珠紋和土紅色邊,形成邊邊相套的形式。 


初唐的首飾造型玲瓏細碎,多用白色細線勾勒,唐代喜好裝飾的特征顯露端倪。在色彩上注意跳躍用色,裝飾手法步入成熟。 


初唐時期飾物以圓珠串聯的形式為主,多綴飾。特別是頭飾造型,漸成為主要的飾物,在沿襲早期以三部分組合的形式上,頭頂頂飾與兩耳上部的裝飾造型變化豐富,以火焰紋、如意紋、荷花、茶花等元素來進行組合,而且在頭冠和兩耳部還增加了垂飾的瓔珞。 


至盛唐以後,圓珠有了大小變化,而且綴飾增多,有一細葉荷花造型的綴飾,顯得零落細碎。浮雕造型的臂飾和胸飾,出現了雕刻精細的四瓣如意寶相花和四出忍冬形式的描金組合紋樣。在盛唐的頭飾中還加入了坐佛的形象。 


中唐時期,飾物在保持裝飾紋樣細碎的總體風格下,造型上有了新的特征,特別體現在臂飾上。如中唐158窟南壁涅變中的菩薩頭冠,以如意卷草鑲寶珠的形式為母體,造型向上高聳,猶如尖塔。臂飾仍保持裝飾主體面向側面,呈尖桃形造型,外飾對稱卷草紋,中心嵌有白色珍珠和綠色翡翠。 


在晚唐14 窟南壁觀音菩薩像中,這種細如針尖的飾物造型特征更加明確。頭冠三個組成部分,在鑲紅綠寶石沈重的底座上,尖聳著以五個白色珍珠疊飾的長針。臂飾造型也與之相配套,五根細針如同帶著指套的指甲。臂飾這種裝飾面朝向的變化也反映在晚唐196窟中,五代時期的臂飾沒有此種朝向變化。196窟中尖聳的細針有的被早期的日月造型所代替,但仍然強調了尖細的造型。 


 


五代時期 

 


五代時期北方的紛爭使得商貿活動受到阻礙,西域外來紋樣風格在裝飾上體現得較少,主要沿襲了中原文化風格。五代時期,莫高窟的裝飾藝術整體漸入低谷,人物造型僵化,相應飾物風格略顯粗大。念珠不再如唐代那樣在同樣大小的珠粒上串聯瓔珞,而是三三兩兩串成一組,形成粗細變化,僅飾少量的瓔珞。珍珠和寶珠顆粒碩大,缺少精細刻畫。 


敦煌莫高窟藝術的首飾裝飾,經歷了北朝簡潔、粗獷造型風格,到隋唐時期首飾紋樣進入發展盛期,風格由簡潔轉為繁復,首飾種類更加豐富,反映了唐代人們富裕奢華的生活,促進了珠寶加工工藝的發展。到了五代時期,北方頻頻戰爭,首飾裝飾已走出人們日常生活視野而步入衰落,飾物造型粗大。莫高窟首飾紋樣的發展過程也表現出了不同文化的影響,早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,到隋唐時期,商貿的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融,首飾裝飾風格具有明顯的西域風格,到五代時期受戰爭的影響,中原風格又居主導地位。


 
資料參考:http://www.hi138.com 論文網






蓋特的【飾品知識+】我們下次見摟~~~~~~~^^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戴尾戒防小人?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